时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2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健身运动] 大漠鲜米致敬沙漠水稻之父——毕力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26 20:0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方水土一物种,一斗禾只生在库伦旗。
库伦地处辽河源头,地下水达1.7亿立方米,即使寒冷的冬季:晶莹剔透的冰层之下,依然有活水翻滚。
这里有千年无污染的天然白沙;天空全年湛蓝剔透;昼夜温差巨大,光照时间突破3000小时,水稻生长时长超过160天。一方水土一物种,一斗禾只生在库伦旗。

追求极致,无远弗界
沙漠水稻之父如今在内蒙古广播电台农牧民节目中拥有自己的播出时段,他的教科书总在持续更新中,因为技术的改良没有穷尽。
种植大漠鲜米需要良种,为解决种子问题,他通过通辽市农科院课题组找到当时最优质的“五常稻花香二号种子”。第一年亩产700斤,第二年亩产900斤,第三年亩产1000斤,毕老将这些“沙漠白金”分给邻里乡亲,大家戏称:首长还没吃,白丁已尝过,同时种植沙漠水稻的热情也变得空前高涨。
近年外部种源质量有所下降,内蒙古华夏耕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携手好稀谷奇合作社联合打造万亩有机水稻田,计划用两年时间培育出适合沙漠种植的稻种,先试点,再推广,最终使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进而依托毕力格21年创造的沙漠水稻尖端技术建立起绝无仅有的世界级企业标准。

年轻时候的毕力格

花甲之年的“沙漠水稻之父”


沙漠水稻的前世今生
80年代早期,由于过度放牧,造成土地沙化,茫汗苏木地区,人均粮食只有400斤,人均收入刚过450元。为脱贫致富,担任大队书记的毕利格带领村民养过不同牲畜、栽下各种果树、经营起地毯厂,但最终这些都宣告失败。
思来想去,还得种地,并立志三年解决村民温饱问题,于是定下著名的3115工程:每人种植三亩玉米田;一亩成材林;一亩果树;每人饲养五头牲畜。92年,粮食大丰收,人均亩产700斤,就在要将标准提升至人均6亩玉米田时,毕力格却因过度劳累突发脑血栓,一病就是三年。
93年,通辽市农科院退休职工严哲洙在奈曼旗大柳树林厂研究沙漠水稻,94年内蒙古四季区主席乌里基决定推广沙漠水稻种植技术。95年,毕力格所在的库伦旗连同奈曼旗、后旗开始种植沙稻作物。通辽市市政府一次性在这一工程上投资70多万元,但是转到97年,除了毕老稻田成功之外,所有人都对在沙漠中种出水稻不在抱有任何幻想。

沙漠水稻之父其人其事
童年少年青年
父亲生病,家里9个小孩,15岁含泪离开学校,从此记日记成为自我修养提升的重要途径。辍学至今,人生重大事件无一遗落工整地用蒙语记在笔记本上。他说:人活一世,不能白活。
文革中,有人煽风点火,诬陷毕利格议论最高领袖,随即相关人员对其进行揪斗。如果不是70多位群众联合签名证明他的人品和作为,向来耿直的他在那个年代不知会落何下场。正是这份感恩之心,让毕力格日后投身到一场为人民服务的漫漫征途中。

沙漠水稻之父一直保持记日记的习惯

我要种出好吃的沙漠大米
在沙漠里种水稻必须要铺一层特质塑料膜,如果使用化肥,塑料膜永远不腐烂;但是使用农家肥,塑料膜一定腐烂。沙漠水稻之父在初种水稻时,先在五分地上试用农家肥,五年之后塑料膜腐烂。后来通过反复试验得出结论:第一年不能使用农家肥,第二年土壤变硬后才能使用;又将塑料薄膜上的土层增至50-70厘米,最终做到一年投入,百年受用。他改良了严哲洙教授沙漠水稻的10项技术,自己又创新了10项方法。沙漠不比平原,任何一点不懂或疏忽都可能导致颗粒无收,一年又只有一季作物,沙漠水稻之父研究沙漠水稻的路途荆棘遍布。

沙漠种稻何其苦
沙漠里种植水稻程序繁琐:首先平地,之后挖出深坑铺上特制的塑料膜,填土,最后呈现的土地高低差必须控制在2厘米以内。先育苗,向沙地里灌水,移苗。一季水稻要经过三晒——为使稻虫干涸而死,插秧20天后晾晒一次,而此时土壤变黑且伴随异味,3到5天的暴晒可以使其恢复原貌;分蘖期前20天里再晒一次,水干后,灌水至10厘米至20厘米,可使土壤重获活力;8月22日前后水稻成熟,最后一晒,9月中下旬末尾一次灌水,否则米粒开裂、缺少光泽、没有香味。
沙漠水稻之父还将之前的水稻插秧期提前了10天,这一做法保证了水稻的生长周期;五年或七年,稻田里要重新铺设2-3厘米的白沙,用于土壤改良。
以前适合黑土地插秧的单轮机械无法在沙漠上前行,毕老将单轮改为双轮,从此机械作业畅通无阻;稻米粒黄、稻穗倒伏,沙漠水稻之父根据在内蒙古农函大的所学,利用草木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也通过多次实践得出经验:育苗棚内,透气的薄膜不出苗。

“沙漠水稻之父”炼成记
为寻求支持,毕力格跑遍了政府各级部门,上级四次承诺给予政策扶持,之后都不了了之。最艰难的一次,上级承诺给予10万元薄膜补贴,毕力格也通知了相关农户,但负责的领导第二年被调往外地,水稻已经育苗却没有耕种所需的塑料薄膜,他心急火燎地去找其他负责人,血压持续升高,挂了一星期点滴,最后无功而返。回来的路上,老人哭了:想办事,却办不成,真不知道还能找谁。
2008年之后,当地政府终于认识到沙漠水稻的潜在价值,大力给予资金支持,毕老只需负责技术指导,13年的辛勤付出终于尘埃落定,他随即又开始了马不停蹄地辗转奔波。昨天还在赤峰,明天就要赶去奈曼;刚回到住所,外地的电话重又响起,最长的一次在外面待过64天。凭借高超的沙漠水稻种植技术,再让农人无可奈何的棘手问题在毕老这里全部迎刃而解。这些年为推广沙漠水稻,他最远到过鄂尔多斯,前后详细指导过当地400亩稻田的种植,连以匠人著称的日本人也不远万里来到库伦向沙漠水稻之父讨教沙稻种植技术。

毕力格与日本友人。左一为毕力格老人;左二为前来请教沙稻技术的日本人;左三为翻译;左四为毕力格老伴。


毕力格老人说:没有老伴的支持,我种不出沙漠水稻。图为毕力格老人与老伴。
内蒙古华夏耕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斗禾大漠鲜米致敬在千年无人问津的科尔沁大沙漠腹地执着21年技术研发沙漠水稻种植之父额尔敦.毕力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时鸣 ( 沪ICP备18046765号 )

GMT+8, 2024-11-16 07:03 , Processed in 0.1113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